猛然在閱讀之間想起「李敖」與其文,信手翻查舊日筆記,又見在校身為研究助理時,欲訪問李之預擬問題,當時訪問未能成行,徒留數百言之問題條目,對照當下莫名想起其人其文,覺此亦世事之巧合也。爾後又頗有憾,當日若有機緣與名家一晤,獲益當不在少。

        十來歲少年時好讀李敖文章,感嘆瀟灑快意莫如讀其文,轉至今日,如果要對比我更年少之小朋友述說李敖其人其文,我當如何就我的認識與感想描之述之﹖

 

        當代台灣文壇之中,李敖絕對是深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,其曾自稱:「歷來寫白話文的前三名,是李敖、李敖、李敖。」更兼著作等身,曾以小說「北京法源寺」獲提名諾貝爾文學獎,也無怪其自雄當世,顧盼一時。

        不過談到李敖的成名,乃在於早年國民黨執政時期,李屢屢為文批評當權之國黨,對蔣介石頗多異義之「蔣介石評傳」可稱為李之代表作。白色恐怖時期,因「文星」與「自由中國」等案件使之身陷牢獄,當時年輕的李敖也因此聲名大噪。

        持平來說,李敖之成名,非以純文學的成就而來,其名聲由來,大多還是得之於其透過文章所表達的政治、社會方面的主張,一種外顯,激烈昂揚的知識份子道德觀和價值觀。

        反視其文,李敖的文字所展現的,是極清晰卓越的邏輯思維和一針見血的評論;風格上,則是大刀闊斧,甚至可說是豪邁不羈的筆調(我猜李敖本人大概會比較喜歡人家說他「豪俠」而非「豪邁」),透露出來的是強烈的宣揚、爭取、反抗、批評的深刻文字力度。

        從個人來講,李敖個人的學養和文字運用功力之高當然不在話下,只是因為其風格太過外放,處處都展現了一種激越的熱血信念,所以作品中就欠缺了對於人性中幽微細膩處的關照。當然這不是李敖文章擅長的方向,其長於考證和援引資料經典,所以在文章上的表現就是攻擊、攻擊、再攻擊,進攻、進攻、再進攻。

        強烈的個人風格就因此在李敖的各類型作品中留下蹤影,就算是在他的愛情小說「上山、上山、愛」中,男女主角在談情說愛時的對話,也時刻流露出此種意向,藉著事證與經典引用,來推導證明男女主角間的愛情應該要發生,十足說服式的愛情追求。

        少年時讀李敖則熱血澎拜,拍案稱快,待年紀稍長,則不禁有疑問:「進攻有可能無盡的發展下去嗎﹖」「一但失去了進攻的對象,又該如何呢﹖」楊照亦有文提出此論。

        李敖非美人,其自況為英雄,但身為讀者不禁有嘆,英雄亦有遲暮時。近年李敖活躍於國會殿堂,質詢問政依舊特立獨行,犀利萬端,也許政壇就是那個可以讓李敖無止盡進攻的場域,但是我少年時嚮往的那個文學的李敖呢﹖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o72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